我的音響系統 (2018年版)

03

訊源歷程如下:

藍光轉盤→同軸線→DeJitter→同軸線→DAC→訊號線→擴大機→喇叭線→喇叭

藍光轉盤為Sony UBP-X700
–推薦使用明緯MSP-600-12醫療級電源。
–需搭配2Y插-DC線AC母座-3Y插以及特殊的轉接頭

DeJitter為WM8804 DeJitter
–電源使用MSP-600-12

DAC為NAR DAC 101.3
–音質細膩,整體音域平衡自然富尾韻;聲音清晰,背景乾淨圓潤甜美富堂音。

擴大機為JC-2 + L-20 綜合擴大機
–速度快,推力足,解析好,細節豐富,音色優美,均衡度一級棒。

喇叭為Classic A3 plus (已升級至A5 Mini)
–某位A3玩家有言:「發哥的手工製品已經不輸國際大廠的表現,三十年的功力造就高CP值的喇叭,從單體、特製分音器(都是選用頂級電容)甚至到細緻的進口木紋貼皮都是精打細算的上上之選,實測的感想只能說是如臨現場、身歷其境,絕對是值得推薦的“發”燒好物。」
–A5系列則升級至原木實木喇叭箱,讓外觀更加賞心悅目;且提升分音器的用料與設計,讓聲音更加悅耳動聽。這一對喇叭值得花時間來細細品味,也是發哥再一次的進化之作。得遇此喇叭如得遇一知音,夫復何求!

線材部分分別為:
MPS M-6 MK2 電源線
Audioquest VSD-5 同軸線
Audioquest VSD-5 訊號線 or 軍規鐵氟龍銀質訊號線 (也可當同軸線)
Nanotec-Systems GS#79 nano3 Cayenne 喇叭線
–分享一篇寫得很不錯的音響心得文:機運

推薦小道具:
Monarchy Audio Earth Cube 地盒
Monarchy Audio Blue Series 保險絲

以下音響相關知識為發哥所撰寫
自己看了好幾遍覺得受益良多
在此節錄一些內容與諸位分享
ps.發哥為Classic A3 plus的設計者

1.
玩音響已超過30個年頭了,常常看到一些同好漫無目的的一直在更換音響器材,個人音響經驗觀,提出來供同好分享, 初玩音響者依個人預算必先選擇喇叭,喇叭預算必須要比擴大機and訊源要高,日後升級才不會全套器材再更換,從喇叭的特性來挑選擴大機,再來挑選訊源,再搭配線材,如此初組合出一套音響…..

當聽到一段時間,聆聽功力夠了需要升級時,可再從喇叭開始檢視器材級數及線材,如果當初購買的喇叭夠水準,只要再逐一更換擴大機及訊源就好了,要了解線材不是器材,只是做調音用的,這樣一來不會走冤枉路.

切記更換器材時一定要比目前的器材好聲再更換,不要動不動就更換器材,玩音響不是在於花大錢就能聽好音質,而是在於如何搭配,不當的更換器材會造成誤判,會把好器材當成不好的器材,這都是玩音響者的陷阱!!

以上為個人經驗談,無法逐一寫下,歡迎同好相互交流玩音響的經驗,玩音響交朋友啦!!

2.
聽音樂這檔事,有人喜歡流行音樂,有人喜歡古典音樂and爵士樂……,無論聽什麼類型的音樂都是好音樂……..當聆聽音樂時有沒有聽到不想關機??那就要看音響設備是否耐聽了,好聽的音響讓你消除一整天的疲勞,反之聽沒幾分鐘就想關機,那這套音響器材搭配上就出現問題了,喜歡聽音樂的同好,不見得都會搭配音響,而音響器材也不是貴就好,普通音響器材只要搭配得宜一樣會有好聲,一套音質好的音響真的會讓你關不了機,原因無它就是好聽!!

有同好在問,在有限的預算內如何搭配出一套音質好的音響,在此提出個人經驗,音響器材的搭配環境最重要之外,還要+30%音源+30%擴大機+40%喇叭,如果遇到預算有限可依比例去添購音響器材……..從比例來看喇叭是整個音響器材最重要的一環喔,所以喇叭預算千萬不能省,因為音響器材音質好壞大部份取決於喇叭音質………係金ㄟ………….選對喇叭會讓你不想關機,選錯喇叭會讓你一直換機……..以上為個人玩音響經驗分享!!

3.
有某位買家來我家聊天,談到如何選購新喇叭?? 依個人經驗,選購新喇叭聆聽第一聲的感覺First feeling很重要 , 當播放熟悉的CD音樂時,如果聽起感覺良好 , 那這對新喇叭就不錯 , 日後run in會越來越好聽 ; 反之如果一開聲就有不悅耳的聲音出現 , 例如歌手唱歌時在轉音時如果出現尖斯聲,那這對喇叭的Q度(豐潤度)不足 , 即使店員告訴你說新喇叭還需要時間run in , 那我可以肯定告訴你 , 這喇叭已經先天不良 , 後天失調了 , 好咖啡從熱到冷都能喝 , 風味不同 ; 劣質咖啡一開始喝就會澀 , 即使放久還是澀!! 玩音響是主觀的 , 但是選購音響器材必須客觀衡量 , 才能讓音響器材適應各種音樂的重播性 , 不要只選擇單一特性 , 才不會只適合播放某些少數音樂 , 失去了聽音樂的樂趣了…….以上為個人經驗談!!

4.
話說聽音樂這檔事,個人喜歡聽音樂,常常到音樂廳及現場聽音樂,當然不是每個同好都可以聽到現場音樂,若想聽音樂也只能聽所謂的"罐頭音樂", 然而要聽到如臨現場的音樂,那就必須要有一套良好的重播系統(音響) , 音響不是貴就好聽, 以喇叭為例,市售有品牌約5萬以下的喇叭使用的單體通常都不是很好,所以必須在分音器下功夫,使用非常多被動元件(電阻/電容/電感)來修正波形及頻率,但是被動元件本身不會有放大作用,將造成信號Loss嚴重,許多細節都無法聽到,這就是為什麼個人一直找不到喜歡的品牌小喇叭的原因,總是覺得音樂重播性很差,無法聽到該有的現場音樂細節…………………….

好的喇叭製作,單體品質占了絕大部分,例如Dynaudio公司曾經說過,好的單體特性好的話,組裝在什麼樣喇叭箱都好聽,而且只要一階分音(非常簡單的線路,只要3顆被動元件)就可以讓罐頭音樂重播,趨近現場音樂……..個人覺得非常有道理 !! 擴大機亦是如此,以管機為例,單端全波輸出,跟推挽式半波輸出,在播放音樂細節就是不同,單端管機音色非常不錯,但是缺點就是功率不足,重在如何搭配喇叭的效率…..好的音響系統不是靠錢堆積起來的,是需要耐心搭配……….歡迎同好來舍下泡茶聽音樂,聊音樂…………………

5.
在網拍也有一段時日了,深深了解到不少同好還是以廠牌為優先考量,還好個人還不至於盲目,有時跟資深玩家聊天,也感覺到一些資深玩家口中的好音響其實很簡單,就是"聽得舒服就是好音響",沒錯~~~~~個人在剛踏入玩音響行列時也是以廠牌為主,經過30幾年的磨練,也已經不再注重廠牌了,幾乎以音質取向,就如同泡茶養茶壺一般,玩久了就開始不注重工藝師是何人,轉而開始注重"土胎",土胎好的話,養起茶壺非常光亮好看,如此才會有成就感………..人生簡單不過如此~~~~~

個人設計此DIY喇叭純粹是為了追求想要聽到現場音樂的聲音,時下各名廠所生產的小喇叭都是外觀做的美美的,實際上音質差強人意,又昂貴又沒好音質,拆開來看單體,大都是鐵製框架就知道沒價值,所以依個人30幾年玩音響經驗及常到演奏會上聽現場真實樂器演奏,加上本人從高職到大學都是念電子工程系,所以設計出聽得舒服的喇叭,可長時間聆聽不會覺得累,唯成本較高…………想好好聽音樂的同好,歡迎來試聽看看,不買也沒關係,交朋友用的啦!!

6.
一天跟網友聊天,網友說家中沒有第二套音響,要如何比較喇叭好壞??其實很簡單,家中如果有汽車,汽車裡的音響就可以比較了,常常聽到一些朋友在說,為什麼汽車裡的音響音質總是比家中的音響好聽??說得好,因為汽車內的空間狹小,喇叭通常靈敏度都很高好推,加上車內有吸音,感覺就非常好聽,家中音響如果比汽車內的音響要難聽就要檢討了…….喇叭是最大因素.

我有位朋友就是拿SANSUI AU-X350綜擴(不到NT$2000元)來推我的A3喇叭,音質比我家中20萬元級的音響還要好聽,係金ㄟ………..搭配真的很重要,尤其是要選對喇叭,音質才會全面提升!!

7.
台灣的喇叭自有品牌不多,其實台灣代工喇叭已經是世界有名,反觀國內某些自有品牌在音色上還是落後許多,既然台灣代工喇叭品質世界第一,為什麼還是無法讓音響玩家青睞,原因在於”調音”技術無法提升,有關調音這門技術,除了靠儀器之外,人文素養非常重要,早期有所謂的”金耳朵”外號,就是耳朵很銳利可聽出不同器材之間的差異並且能提供意見給予設計人員調音之用,如此才能調出音響玩家想要的音質…………

會走DIY這條路,就是對於目前喇叭音質不滿,玩家花大把鈔票卻得不到想要的音質,如何滿足自己對於音質的要求那就必須下一番功夫了………..

音響發聲的最終端是喇叭,要讓喇叭能夠發出好聲,不是把單體放入喇叭箱就算了,要製作好聲的喇叭首先高低音單體要夠好,再來是心臟(分音器)要夠強,用料要好,分頻點要依照高低音單體的特性來設計,再把高低音單體放入設計好的喇叭箱焊接分音器,再來以人耳聆聽調整音質,調音就需要經驗來control了……

目前市面上名牌喇叭在5萬元以下使用的喇叭單體,說實在的連我都看不下去,因為名牌喇叭製造成本計有人工/材料/行銷…..林林總總加一加,實際用在喇叭本身成本低得可憐,怎麼會有好聲呢???所以個人認為想要買名牌喇叭如果沒有十萬元級以上,音質都不會好到哪裡……

在台灣想要在音響界闖出名號必須堅持再堅持,因為台灣人品牌迷思很重,一般而言對於台灣品牌都會排斥,這就是我為何說必須堅持再堅持,因為只要有好聲,還是會有玩家青睞的……

這是一對可以聽上一輩子的喇叭,請跟同級喇叭比較就知道差異了……好聽耐聽不怕比較…

8.
話說台灣地狹人稠,玩音響者在環境上自然無法滿足,就房間而言,有小至1~5坪,大至超過10坪以上,對於小空間挑選書架喇叭變成首選,但書架喇叭普遍存在著泛音不足的現象,何謂泛音??我們常常可藉由聽到樂器的聲音就能分辨出是那一種樂器,這是因為各個樂器有不同的音色,也有一些樂器不容易分辨出聲音,則是因為他們的音色相近。樂器發出聲音時,介質(弦或空氣柱)振動的頻率通常不只一個,實際上是基音與泛音的組合!!

換言之,如果書架喇叭本身泛音不足,那將會聽到小提琴擦弦震動如鋼絲,聽不到該有的松香味 ; 鋼琴琴鍵如大鍵琴,聽不到琴槌敲鋼弦與響板共鳴的聲音,大提琴聽不到琴身的共鳴,所有樂器變得很單調枯燥不耐聽 ,同好們試著找一片錄音不錯的CD片,最好是單獨樂器演奏的,播放看看,如果有聽出上述的聲音出來,那這對書架喇叭能表現出樂器原音,會是非常耐聽的喇叭,如果不是,那真的不知道是在聽音樂還是在聽噪音,因為音調一開聲就不準確了,如何再聽出原音重現呢??

9.
“有關喇叭的擺位"

喇叭買回去不是接上擴大機及音源就好,最重要的是”擺位”問題……每個家庭環境都不同,喇叭要如何擺?音質才能發揮到最佳狀況,以下提供個人意見供同好參考:

(1)先留意人坐下來的椅子跟耳朵的高度離地面大約多少公分??(有人坐太師椅,有人坐沙發,有人坐地板榻榻米…………)

(2)無論是書架型喇叭或落地式喇叭,請先確認高音單體中心須離地面90cm to 100cm之間,再配合你坐的椅子高度來增減,要記得高音單體中心必須略高於耳朵高度1~5cm,否則會聽到突出的高音,令人不悅 ; 反之如果高音單體離耳朵太高,所聽到的是中低音量感不足,樂器泛音表現變差,歌手唱歌喉音會略顯單薄…

(3)喇叭R與喇叭L之間的距離,理想是2~3公尺,距離不宜再加寬,因為傳統喇叭是有繞射現象,所以喇叭之間的音響器材放置高度必須低於中低音單體,同時在中間器材後面背牆貼個吸音棉或擴散板,讓中間淨空形成音場,如此才能聽見音場深度,樂器定位會更明顯耐聽……..

(4)無論是落地喇叭或書架喇叭都不能直接放置在地面或櫃子上,建議要使用墊材或角錐,角錐擺放位置,前一後二…書架喇叭請使用專用腳架,腳架重量越重越好.

(5)喇叭背面靠牆距離, 需先把喇叭靠近背牆, 再逐步慢慢往前挪動,直到你個人認為低頻延伸可以了再定位,這需要依個人感覺來調整,中低音不足就往背牆靠近,量感過多就離牆遠一點,調整重點是要高中低音域要平衡……

(6)喇叭toe-in or toe-out , 如果你放置喇叭之間的距離低於2公尺,建議擺平行,不需向內角toe-in; 如果你放置喇叭之間的距離低於1公尺,建議調整向外角toe-out 15度角; 如果你放置喇叭之間的距離2~3公尺,建議調整向內角toe-in 15度角;如果你的環境適一邊牆一邊門(大小距離不平均),則靠牆邊的需要Toe-in調整擺位,視情況來調整…

(7)喇叭背牆最好是實心牆,如果是合板隔間或玻璃落地窗,會吸收掉一些中低音,音質會變得乾乾瘦瘦的,最好加個厚重的窗簾或者擴散板~~~~~~

(8)聆聽環境越零亂越好,可打消一些駐波,試音時音量大小聲都要測試,才知道高中低音域平不平衡..

以上是個人經驗分享,歡迎同好一起討論……

10.
“淺談音染"

常有網友提及”音染”這個問題,其實音染在任何音響器材及軟體(CD / DVD/ SACD…)均會發生,只不過看玩家如何搭配音響器材,器材與器材之間的搭配是不容忽視的,也並非貴的器材就不會有音染產生…..真空管機就是個例子.

玩音響者講求原音重現,但是常去音樂廳聆聽現場樂器演奏的又有幾位??舉例,低音大提琴頻率約45Hz,拜數位錄音之賜,錄音師通常會在低頻段加料,讓低頻量感加大,聆聽者在聽CD唱片時一度會以為錄音非常好,從此就以此錄音的CD為基準去調整音響器材,孰不知已經陷入音染的迷思…

個人也曾發生過類似問題,記得今年參觀2013高雄Hi-END音響大展時,展場有贈送一片”聲音文化”CD唱片,拿回家時就先試聽看看,剛開始播放出來的音質淡而無味,說穿了就是錄音不是很滿意,期間因為家中兒子要檢定鋼琴6級(已通過),在家中聽了非常長的現場鋼琴演奏,聽覺漸漸又回復以往在音樂廳聆聽樂器演奏的感覺,這幾天又將”聲音文化”CD唱片拿出來聆聽,果真是不加料的錄音,感覺是非常有FU ,透過個人新設計的手工喇叭播放出來,才了解前些日子因為測試喇叭聽了太多加料的CD唱片,把耳朵養壞了….

人類的感官器官是不能太寵的,平常清粥小菜,突然吃到滿漢全席,就會認為滿漢全席好吃;平時吃慣了滿漢大餐,突然吃到清粥小菜就會認為淡而無味………..耳朵也是一樣,聽慣了加料的音染CD,就會認為原音錄音的CD沒有泛音沒有味道,當有天豁然開朗才知道想法完全錯了……

玩音響者大都主觀,器材不是貴就好,這點我想同好都應該是認同的,所以當你去朋友或音響店試聽音響器材或者自行搭配音響器材時,千萬記得要拿一片你常聽的CD唱片去播放試聽,只要是合乎你的音感就是好音響,如果聽起來不是如你常聽的感覺,那請三思,因為這音響器材已經有”音染”了………….以上為個人玩音響經驗,提供同好參考……

11.
“罐頭音樂"

最近到處到朋友家試聽音響器材,在聆聽過程中,當然播放的是罐頭音樂(CD唱片)嘍!!其實試聽音響器材最怕的是”聽音效片”, 因為音效片的錄音效果都有加強,主要是讓聲音效果更加強,聆聽這類的音效片很容易誤導玩家調音的走向…

要試聽器材好壞,其實不難,先從小品音樂,例如鋼琴,小提琴奏鳴曲(獨奏),鋼琴是屬於敲擊弦樂器,琴鍵的寬度厚度,應該可以聽得出這種味道,除非CD唱片錄音很差聽不到;小提琴在拉弓時會聽得到擦弦的松香味及光澤度,弓在弦上會聽得到弦在振動的抖音及泛音,左手則聽得到手指壓弦的感覺;再來聽個人聲,找個熟悉的歌手唱的歌,聽聽看有無喉腔共鳴聲,換氣聲,轉音時有無尖嘶聲,呼吸的氣息聲,拉高音時不會破音,人聲跟樂器要有距離,音場空間感;再來就是找一片交響樂的CD唱片,聽聽樂器的定位,弦樂器,銅管樂器跟鼓樂器要有一定的距離,齊奏時各種樂器不會凌亂,要能分辨出樂器位置………

試聽了這麼多的罐頭音樂(CD唱片),建議還是需要多多去音樂廳聽真實樂器所發出的聲音,是不需經過擴大機的喔……如果聽的是外場音樂會,多半會加PA擴大機放大音量,樂器的音量及味道已經被扭曲了,無法感受到樂器發聲的真實性……

聽音樂是種享受,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有空閒去音樂廳聽音樂,所以搭配一套音響器材是必要的,一套能發好聲的音響器材不見得貴就好,要能搭配才是重點,畢竟”音響只是手段,聽音樂才是目的”……

12.
“喇叭諧振"

昨晚朋友來家裡,分享防止喇叭諧振的小小撇步,在喇叭箱上方容易發生諧振部位放上一塊紫檀木錐,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原本的高音毛躁變得平順,中低頻延伸更明顯,不同的材質有不同的效果,使用黑檀木音質緊密,中低頻延伸清楚,使用紫檀木音質鬆散,中低頻有過肥現象……

喇叭下方放置木錐效果也是相同,擺法要前一後二,因為喇叭重心在前方中心點,所以前方中心擺一塊木錐可防止諧振,一樣不同的墊材會有不同的效果,還是要看個人對於音質的要求在哪裡…..分享給有玩音響的朋友~~

喇叭何以會諧振?

喇叭的紙盆(或振膜)是依靠紙盆外緣的懸邊(Suspension edge)和錐部的束紋網來支持的,如果把喇叭的紙盆推離靜止的位置,當手鬆開後,懸邊和束紋網就會提供恢復力,使紙盆回復到原來的平衡位置,它的原理就如同彈簧一樣。如果我們送入喇叭的電氣信號週期和恢復力的週期逐漸接近時因為能量逐次累積的關係,紙盆的運動會愈來愈劇烈,於是在單位時間內和音圈正交的磁通量變化也就越來越大,因此喇叭的阻抗升高,通過的電流就會減少,最後,上述的現象會達到一平衡點,也就是兩者週期相同的時候,紙盆振幅最大,阻抗最高,通過的電流量小,換言之,在此頻率效率最高,這個頻率就叫做諧振頻率。

13.
玩音響玩了30幾年,常常在網路及雜誌看到一些商業文章及廣告,讓人心動,但實際上好聽的器材實在不多,貴的音響不見得好聽,便宜的音響不見得難聽,音響製造商的設計理念及初衷是否在於讓廣大消費者能聽到美好的重播音樂還是以商業賺錢為主,當今好聽的音響器材是一台比一台貴,如果在於商業行為,賣得貴也無可厚非,因為一年能賣出幾套呢??只要能讓消費者口袋掏出錢,那也是一種本事 ; 如果站在玩音響者心態 ,那應該會有親民價格,畢竟會在品質成本中取得平衡 ,這還是必須要消費者有自己的主見……

14.
有網友問我推A3 plus喇叭是使用什麼器材,我是用Audiolab 8060 +Logic CD-50+自製信號線及喇叭線一米100元,是很普通的器材(二手價值不到2萬元) , 工作室環境,沒有任何吸音, 個人家中有高階器材,我可以用Audio reserch 或UNISON管機來推,問題是"喇叭好還是擴大機好?? " 不用高階器材來推就是不要讓同好以為我造假…使用平價音響器材來推喇叭才能顯出喇叭的價值~~~~~賣家用普通音響能營造出高階音響的音質,如果買家換成高階擴大機,那就如虎添翼,音質更好…..歡迎帶擴大機來試聽~~~

一對好喇叭是先要有音響性,高中低音音域要平衡,再來依自己的音感利用線材調整成自己想要的音色(音樂性),這才能玩出自己個性~~~~

15.
經驗之談,有網友在問是器材影響音質大,還是線材影響音質大?? 個人也是從新手玩起~~要挑選音響器材,要先挑喇叭,再由喇叭特性來挑擴大機,再來就是音源了! 線材不過是調音用,就跟汽車換了矽導線,踩油門時會比較靈敏,但是馬力會因為換了線而增加嗎? 答案是不會的,不可能增加馬力,只是把原有的馬力反應出來而已 , 相對的器材與器材之間的橋樑就是信號線 , 線材本身是不會有功率輸出 , 所以當你在思考換線材的同時 , 先檢視器材音質是不是你要的 , 再來更換線材~~個人認為換器材比換線材重要~~

玩音響不可能一次到位,如果能一次到位就不叫玩音響了!個人玩了三十幾年,累積不少經驗 , 也換了不少器材,最後還是回歸到聽音樂,因為音響只是工具,聽音樂才是目的~

16.
有網友說,吳大哥你做的喇叭可跟5萬以上喇叭相比了,可以把價格再提高,我跟他說就是有品牌的進口喇叭能聽的,價格高得嚇人,所以才自己設計喇叭,如果還把價格拉高,那就違背我的分享初衷了,因為分享是一種幸福~~

在台灣要聽個現場的演奏會,沒有超過2千元以上的門票是無法有好位置可欣賞,買套音響嘛,沒有十萬元以上又不能聽,小市民連聽個音樂都是奢侈,所以個人把過去玩音響30幾年的功力,放在這對書架喇叭身上,目的就是讓想好好聽音樂的同好,不用花大錢就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音響系統,首要就是能有一對好喇叭……想想如果音響器材價格能夠大眾化又很平易近人的話,就直接買就好啦,幹嘛吃飽撐著設計這個喇叭??個人平常白天是上班族,不靠賣喇叭賺錢,只是憑著一股玩音響,聽音樂的熱誠來分享同好……..

17.
如果一對喇叭只能聽某種音樂,例如人聲,那這對喇叭的適用性就不太好,除非你個人鍾情於此喇叭的音色,譬如LS 3/5A….

那要如何試聽喇叭呢??

(1)首先找一片你自己熟悉的音樂CD,因為熟悉的音樂,音色及音調起伏,音響細節你自己最清楚

(2)不是大聲就好聽,常常去音響店,常看到老闆都播放一些發燒音樂CD,其實這些CD錄音Level本來就很大,聽起來無法感覺音質好壞,所以建議自己帶一片熟悉的CD就是這個原因

(3)調整擴大機的音量,同一曲目由大音量先聽,整曲聽完,再來轉到一般聽音樂的音量,聽完整曲,再來調整到類似半夜夜深人靜聆聽的音量,聽整曲,如此音量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聽聽看音質差異,正常好的喇叭,在音量大小,細節差異不大,如此表示此喇叭的頻率響應是非常平順,高中低音域平衡,這樣才能適合各種音樂..

(4)音樂CD可以挑選交響樂,搖滾樂,男女高音歌劇,弦樂器獨奏,樂器越多的音樂,可以測試樂器的定位,人聲可以測試喇叭有無破音,弦樂演奏可以測試喇叭泛音…

(5)好的喇叭是不會挑擴大機,因為喇叭是整個音響輸出的終端,不同的擴大機,底聲不同,但不會讓喇叭失真,除非擴大機真的很差,否則以目前的技術,一般稍有水準的擴大機音質都很不錯…

(6)一對好喇叭要能聽出音場畫面,前後距離及音場深度,有賴於多聽…..聽音樂是好興趣,挑選好喇叭可幸福一輩子….

18.
個人經驗談, 喇叭的設計, 首先音色高中低音域要平衡, 再來是音質要中性, 為何需要高中低音域要平衡及音質要中性??主要是需要配合擴大機及音源的聲底, 舉例一台擴大機的聲底是中頻厚度厚, 加音源也是厚底,再加上喇叭,這時候喇叭就必須適應擴大機及音源給的信號,信號厚加厚,傳到喇叭(中性),如此才能將音樂完整中和,才不致產生厚度太厚的音色, 如果擴大機的厚度厚,但音源信號厚度不足,傳到喇叭(中性),一樣中和,音色會容易協調,輸出音質也不致太差…如果擴大機的厚度偏薄,音源信號厚度也不足,傳到喇叭(中性),一樣中和,音色至少屬於中性,輸出音質也不致差太多…剩下的就是依個人對音色喜好,利用線材來調整音質, 如此才不會花大錢又沒效果.

聲音是很抽象,無法用言語表達得很清楚, 曾經看到雜誌一篇報導,知名歌手蔡琴參加音響展剪綵, 到現場聽音響播放她的CD, 他在聆聽後說出感言,說我的聲音沒那麼厚啊,怎麼由音響播放出這麼渾厚的聲音??? 玩音響者的迷思, 聲音要夠厚,所以不斷的加厚,卻不知已經超出現場人聲及樂器發出的音色太多,背離了臨場感及音樂本質………這是玩音響者必須注意的…

個人常說”好喇叭是不挑擴大機的”, 擴大機及音源及線材都很重要,但輸出端更重要, 因為你給喇叭甚麼信號,喇叭就會忠實地把信號原原本本播放出來,這才是玩音響聽音樂的本意…..玩音響者有空多到音樂廳去聽個現場樂器的發聲,回到家再來調整音響器材,如此才會有套好聽耐聽的音響.

我們不可能天天到音樂廳報到, 但是在家裡至少有套像樣的音響器材可播放罐頭音樂,豐富人生,用音樂來陶冶性情,紓解壓力,是不錯的生活方式…

1184409380

音響的價值,不在於音響本身,而是在於自己對音響的價值觀 !!

音響要聽到優美的音質,並不一定要昂貴的器材,

重要的是要懂得音響器材與聆聽空間的平衡性,這才是玩音響的真諦!!

音響只是工具 , 聽音樂才是目的 !

生活壓力大 , 釋放壓力的良藥就是—聽音樂 !!

放輕鬆無負擔的享受美好的音樂 ,

聽音樂交朋友 , 快樂是我們可以自己選擇的!!

1184409380

本篇發表於 鐘磬琴瑟。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留言